2025年9月17日至24日,由跳蛋自慰 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PTW研究所共同发起,教育部可持续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办的“未来科学家研讨班:机械制造产业链中的碳足迹”在跳蛋自慰 成功举行。本次研讨班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知华友华情怀的可持续制造领域青年科学家。来自德国、瑞典、英国、土耳其、巴基斯坦、中国等多国高校的38名知名国际教授、硕博研究生、碳中和专家齐聚跳蛋自慰 ,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深度学术交流、研讨与工业实践。
研讨班围绕“碳足迹在机械制造产业链中的量化、评估与减排”主题,创新采用“理论-实践-提炼”三维培养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工业调研、小组研讨与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为成员构建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调研,分析建模到数据计算,最后归纳总结的完整研讨链条。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南航等国内外高校的国际知名教授,以及来自SGS、Minviro等企业的行业专家,围绕能源柔性生产周期评估、碳排放核算、循环制造系统等前沿议题进行了系统讲授,传授可持续制造的基础知识、最新理念与分析方法。
9月20日至22日,成员们先后赴无锡国宏工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SW公司开展工业调研,实地考察刀具制造、精密加工等环节的能耗与碳排放情况,了解制造业碳排实际问题。在专家指导下,成员们结合所学方法现场采集数据、开展小组讨论,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切身感受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基础上,成员围绕“刀具与机床企业碳排放模型”、“刀具、机床企业范围1与范围2碳排分析”、“刀具企业及供应链范围3碳排放”与“机床企业及供应链范围3碳排放”等专题分组开展合作研究分析,进一步培养成员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中外合作等科研能力。
研讨班通过学术与技术结合、大学与企业结合、中外结合、团队协作、分析报告导向等多种方式,同时,本次研讨班将学术交流与人文交融紧密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交流环节和团队合作任务,为中外青年学者搭建了深度互动平台。研讨班既为成员们提供了接触国际前沿的平台,也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工业实际问题,同时让国际学生见证中国绿色制造的实践成果,为培养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未来科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9月24日上午,研讨班在跳蛋自慰 举行结业汇报与闭幕式。四个碳足迹专题小组成员代表展示了基于企业调研和小组研讨的专题分析报告,联合实验室中方常务副主任何宁教授、跳蛋自慰 Aqib. M. Khan副教授、Mohammad Jamil副教授等出席并点评。何宁教授向远道而来参与本次活动的外国专家、外校学子们表示感谢,对学生们做出的成果表示祝贺,同时预祝所有成员能够在未来继续厚植绿色制造沃土,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成为可持续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青年科学家。
本次研讨班不仅提升了成员在碳足迹核算分析与建模、LCA方法应用、绿色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更通过深度文化交流培养了成员的跨文化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许多国际成员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对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感。这种将专业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模式,为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知华友华的未来科学家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全球可持续制造人才培养提供了“南航方案”。
---------------------------
本次活动英文简介:
The Future Scientists Workshop on "Carbon Footprint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in" was successfully held from September 17 to 24, 2025, at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Joi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o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JL-SusMan) and PTW TU Darmstadt, the workshop brought together 4 famous international scholars, 28 young researchers, and 3 industry experts from China and abroad. Through expert lectures, hands-on workshops, and industrial visits, participants gained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carbon account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he workshop not only enhanced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kills but also fostere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llaboration. By combining technical training with cultural exchange, the event cultivated a new generation of future scientists with global vision and friendship towards China, contributing to internat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i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